2009年10月22日 星期四

何謂少子化?少子化現象對教育與學校組織有哪些挑戰?學校應採取哪些經營策略以因應此種挑戰?

壹、前言

近年來,國小入學新生逐年降低,未來六年內小一入學新生便將銳減近十萬人。台灣社會面臨『少子化』、『異質化』和『老人化』等三大挑戰,三者環環相扣,其中又以『少子化』現象為其根本原因,衝擊著國內教育。

貳、人口少子化趨勢之成因

臺灣的生育率下降,人口結構出現的少子化型態,已是目前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對整個社會、經濟、家庭、文化將產生深遠影響,也將影響未來學校經營的走向,人口少子化趨勢之成因,分述如下:

一、家庭計畫實施結果

家庭計畫的推行加速了臺灣人口生育率的下降,臺灣的社會觀念由『多子多孫多福氣』轉為『兩個孩子恰恰好』的想法,因此,多數家庭趨向選擇生育一個或二個來用心栽培,每個家庭的子女數一旦逐漸減少,少子化便是必然的現象。

二、經濟負擔壓力增加

臺灣社會隨著失業率高升、薪資萎縮等因素,大家對於社會及生活充滿著不確定感,組成家庭及養兒育女形成一種經濟及心理上的壓力及負擔。且都市化的結果,造成撫養嬰兒的成本大增,但是嬰兒的經濟價值,則較農業社會大幅下降,有一些人養不起小孩,會在經濟考量下,為了避免增加經濟負擔,不敢生孩子。

三、社會價值觀念改變

現在父母很難再指望『養兒防老』,反而許多人認為子女是重大負擔,觀念一百八十度改變,成為『養老防兒』。同時,有許多人對世界未來發展持悲觀看法,認為下一代的生活會比這一代差。

四、科技文明發達影響

拜網路及電腦普及所賜,現今許多年輕人整天上網,不但耗去很多時間,而且網路不正常的兩性關係日益普遍,許多人因此遲婚、不婚或不生育。並且拜女性主義的興起,強調生育自主,以及墮胎合法化、墮胎藥物之普及化、E世代嬌生慣養、不願意負擔養兒育女的辛苦責任,視生育為畏途等都是原因。

五、晚婚與晚育的結果

由於教育年限普遍拉長,使現今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提升,女性在學歷與工作上的能力都不輸男性。因此,造成女性結婚年齡大幅延後,女性適合生育年限因而縮短,且在觀念上傳統的婚姻對於現代女性已不再適用,追求獨立及自由為現代女性所標榜,使得頂客族增加,造成生育率下降。

為避免情況持續惡化,目前宜應加強宣導提高生育率、鼓勵已婚夫婦懷孕意願,並加強優生保健及遺傳諮詢服務,使新生兒出生率提高,並減低嬰幼兒死亡率,疏緩人口少子化所產生的衝擊。

參、少子化所產生的教育問題

由於時代變遷,形成多元價值,加以社會經濟、政治、教育等問題不斷,人口少子化的現象,已是近年來的發展趨勢。此一發展趨勢對目前的教育規劃,如小班小校、班級師資的員額配置以及生師比的標準等等,將有相當大的衝擊。身為學校校長,應敏於覺知社會變化,瞭解其對學校教育發展的衝擊,研擬妥善的因應措施。人口少子化後對學校的教育發展衝擊如下:

一、學生及班級數減少,學校面臨裁併或廢校

少子化趨勢嚴重衝擊到我國國民教育體系,國內學齡兒童人數遽降,減班、併校案例也將增加,未來學生人數過少的國中小廢併校勢所難免。

二、教師供需嚴重失調,超額問題揮之不去

師資培育法從八十三年公佈施行後,師資培育政策由一元轉為多元,且從計劃制轉為儲備制。此外,教育部從八十四年度核設教育學程,包括原有的師資班與學士後教育學分班,核定招生數逐年增加,並且從八十六學年度開始依新制核發教師證書,累計核發的教師證書已經達到十萬張,不過獲聘為正式教師的只有七萬人,顯示仍有三萬人目前依然是找不到教職的『流浪教師』。加上受到『少子化』的影響,就學人數逐年遞減,學校面臨超額教師的問題將日益嚴重。

三、教育資源隨之縮減,學校形成艱困產業

目前國中小的教育經費是依照學生人數而補助,當學生人數減少時教育資源便隨之縮減。依循目前的制度,現有的教育資源將因少子化而過剩,有些人可能會失去工作,有些學校可能必須停辦,而另一方面,少子化及知識經濟的發展,也使得我們對教育的要求和以前不同,並且講求更高的教育品質。因此,由於學生數減少,目前幼稚園及中小學已普遍有招生不足的現象,將來大專院校也會發生同樣問題,學校勢將成為艱困產業,教師工作機會隨之減少。

四、學生缺乏人際互動,人格發展產生偏頗

由於家中往往只有一個孩子,家人寵愛在一身。父母花大把鈔票提供最好的物質享受給孩子。嬌生慣養結果是造成孩子『使性又不知感恩』、『好吃又懶作』的偏差行為。在學校由於缺乏人際互動,人格發展易產生偏頗,影響它們在學校受教的態度及待人處世的素養,更進而會影響將來健康社會的運作。

綜合上述,少子化第一個所衝擊的便是學校與教育,由於新生兒人數逐年遞減,目前幼稚園及中小學已普遍有招生不足的現象,將來大專院校也會發生同樣問題,學校經營勢將日趨艱困,教師工作機會隨之減少,招不到學生的結果是濫竽充數,使教學品質降低,大家不得不深思及重視此一問題。

肆、因應少子化教育問題之策略

基於上述問題,對於如何因應少子化的衝擊,乃成為學校經營中一項刻不容緩的課題,歸納學者的看法,學校校長應從經營策略、師生觀念、策略聯盟、適性教學、小班制度與整合教育資源等面向來經營學校,如此應可有效減緩此一現象。

一、轉型學校經營策略,發展精緻創新特色

國內教育因為兒童人口減少,必須面對就學人數減少,而使得教育空間出現剩餘的情況,此時必須將釋出的教育資源重整,學校的經營和教育內容應可更趨精緻化和多樣化,並且更重視兒童的個別發展。也就是說,教育資源的運用必須由量的擴充轉為質的提升,尤其在質的方面力求精進,有效結合學校與社區,積極溝通協調,擬定創新經營策略,形成特色學校,落實民主參與,研擬解決策略,訂定發展目標,如此轉型學校經營策略,發展創新經營特色,將是永續發展的契機。

二、加強溝通師生觀念,型塑學校未來願景

學校校長在面臨少子化的經營壓力時,更應加強教育宣導,使教職員工瞭解少子化對學校發展的衝擊。學校不是孤立的,不是封閉的,外在的社會環境,常常會影響到學校各方面,若要發揮學校教育之功能,則必須巧用溝通,做好溝通,使學校、家庭、社區觀念獲得統整,讓學校成為社區的中心。如此,運用良好的溝通方式,會獲得組織內員工的支持與信心,並能提振士氣,開創出學校共同的願景,減輕少子化對學校經營的壓力。

三、採取策略聯盟方式,增強學校競爭優勢

採取策略聯盟係時勢所然,因此在實施上有其必要性與迫切性,其優點有下列三項:1.資源統整:將不同學校的各項資源予以統整,讓學生享受更佳的學校條件。2.多元發展:策略聯盟將不同特色、專長的學校予以交流互惠,使學校更能朝多元發展,因應學生的個別差異與多元特色。3.效能提升:個別學校在教育資源貧乏之下,採行策略聯盟,使教育效能能在相互支援下發揮。如此,可減少人力、物力浪費、拓展師生視野、促進教師研發能力、提供學生學習機會,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增加學校優勢競爭力。

四、實施優質適性教學,吸引學生就讀意願

在少子化家庭中,學生集家人寵愛於一身,父母莫不重視學生的教育品質。然而,教學才是學校教育的核心,也是影響學校教育品質的關鍵因素,學生稟賦有異、個性不同,不僅是經驗上的實然,也是學術上的定論。因此,謀求一個讓學生樂於學習的教育環境;實施一個優質適性的教學方式,讓每一位學生均能享受學習的喜悅並獲得學習的效果,凡學習不利或困難的學生都能得到必要且充足的協助。如此,便能贏得家長肯定,並吸引更多學生就讀的意願。

五、推動落實小班制度,塑造溫馨學習環境

學童人口減少,使國小可能需減少一千多班,教師過剩的問題也隨之嚴重。教育部目前的構想是以不減班、不減師的原則來解決問題。這項原則雖然正確,但具體的做法仍需做更仔細的規劃。目前有些班級過大的問題固須改善,但小班不只成本高,也可能減少學生互動的經驗或產生不當的競爭。因此,小班制的推動應配合學生的減少,以漸進的方式推動。調整初期可先由必須加強輔導的學生或課程開始,不必急著全面實施,同時在不影響整體校務運作之下,多聘兼代課教師及充分運用退休教師及志工家長的協助,以塑造溫馨優良的學習環境。

六、善加整合教育資源,發揮整體教育效能

因新生兒減半,出現產能閒置、人力過剩現象。例如,校舍與師資閒置,應普遍辦理課後輔導,讓上班婦女無後顧之憂,這可消化目前中小學設備、師資人力過剩問題。小學也可用公辦民營方式附設幼稚園,提供上班族及中低收入戶托嬰。由於新生兒迅速減少,實施十二年國教所需之經費與困難度,應較原先減低甚多,政府也可及早規劃。另外,提供各大學及中小學閒置空間,讓民間團體舉辦社區大學,在職教育及老人教育等活動,如此善加整合教育資源,不但可以改善學校財務狀況,更可發揮整體教育效能。

伍、結語

學校面對愈來愈競爭的社會,必須重新思考學校經營的理念與方向,並因應社會脈動和時代潮流調整學校經營的策略;若是仍然停留在傳統的學校經營思考模式中,遲早有一天將會被大環境的變化所淘汰。

少子化所產生的教育問題,已浮現出來,學校校長應先系統分析其形成原因,以創新經營之策略,強化辦學績效,落實親職教育,重視學生品德與人格發展,藉以引導社會善良風氣,善用社會資源,塑造學校特色,協助社區發展,以增加學校競爭優勢,吸引外來人口就學,避免受到少子化的衝擊。

●資料來源:改編自《網路社會學通訊》第65期,2007年10月15日

明星臉網站

明星臉網站好玩歐

教育績效責任制度(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 system)

績效管理,是為了提升組織的效能。責任制度,更確實地劃分每位成員(或每個單位)應有的職分。企業界講求的績效管理,引用在較為「安逸」地教育環境,也同樣是為了教育品質的提升。

【意義及內涵】

1. 意義


◎廣義而言:教育機構及其相關人員和學生自己負起本身教育和學習成敗的責任。

狹義而言:教育機構及其相關人員負起學生學習成敗的責任。(李安明,無日期)

◎績效責任乃是強調學習成果,不僅要設計更嚴謹期望,也將重點從投入轉為成果。

2. 內涵

◎ 較傾向內部自我監督而非外部監督。
◎ 國內的績效思維較強調「學校單方」的績效期望模式,而美國的績效則較重於「雙方或雙向的互動」績效思維。
◎ 美國的績效責任有其「合法性」的要求,甚至於制定「教育績效法案」(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 Act)來要求雙方在績效期望上的適法性。而國內對績效的要求上停留在「專業與道德良心」的規範層面上。


◎ 四項重點:1.需強調「全面品質績效責任」的概念。2.每種皆有先天設計上的限制。3.階段性的導入市場導向。4.地方教育主管需「主動介入」。(李安明,無日期)


◎ 六種要素:1.工作職分、表現指標、評鑑、獎懲機制、績效改進、資訊公佈。這些要素總合起來可以改善學生學習。(范熾文,2007)


【對學校經營的啟示】(范熾文,2007)

1. 建立績效概念,提升行政效能
2. 建立溝通管道,滿足學生與家長意見
3. 建立表現指標,引導校務發展
4. 發行績效報告卡,公佈學校績效
5. 訂定教育選擇權制度,保障家長權益
6. 協助弱勢學生,提升競爭能力


【個人想法】

績效的概念確實愈來愈重要,把每一個細節都注重,組織效能自然得以提升。

【參考資料】



李安明(無日期)。美國教育績效責任制度與模式及其對我國實施教育績效責任制度之啟示。97.01.08 摘自網路(網址略)。

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我從來不知道我擁有這麼多...珍措生命-落實生命教育

影片中看不到沮喪、哀傷,卻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與價值,有你真好。